(1)subject-w-form
  施測時全程錄音,再依序將十位受訪者的回答內容完整記錄於subject-w-form表格。透過subject-w-form表格可以看出受測者語詞激發的狀況與出現順序。
 
(2)詞頻表:  
  將subject-w-form表格中的關鍵字加以整理,同一位受測者若多次回答一樣的關鍵字,則不重複計算;語意相關的關鍵字只以其中一語詞來做為代表。經過統計之後,再把各個關鍵字出現的次數記錄於詞頻表中。
   
(3)KJ法與Semantic map:
 

KJ 法是由創造性研究團體「日本獨創性協會」取其創始人川田喜二郎(Kawakita Jiro)英文姓名起首兩個字母命名的。屬於「卡片式分類」法,是一種收歛分類的想法。其主要精神是將不同資訊混合在一起,透過歸納、分析、整合等步驟,得到結論的方式。基本的步驟為:

 
  1. 資訊卡片化(card making):將收集到的資訊寫在卡片上,一張卡片一個資訊。
  2. 卡片分組與命名(grouping and naming):將內容相近的卡片放在一起,分好組後為組命名。可反覆進行分組與命名。
  3. 製作圖表(chart making):以圖示來標明卡片之間的關係。
  4. 圖表解釋(explanation):以觀看圖表後所理解的內容藉由口頭的方式表達出來。
 

Semantic map:經過KJ法將結果分為數個Node,各個Node包含了特徵或屬性,再以線段的長短來標示與圖像間的關係,線段越短與圖像間的關係越強;線段越長則反之。

   
(4)Tag cloud
  Tag cloud是關鍵詞的視覺化描述,其重要程度透過字體的大小或顏色來表現(維基百科,2010)。英文的關鍵字常依照字母順序來排列,由於中文字詞開頭的字無法代表任何意義,於是此研究的Tag cloud的關鍵字順序是依照subject-w-form的關鍵字出現順序來排列。排列的方式由左至右、由上至下。
   
實驗過程:
  受測者1:受測者很迅速且流暢的說出語意,說到「小橋」時有順便說明自己看過類似的橋,說圖的第一印象想到梵谷,覺得是很典型的「夕陽西下」畫面,也說自己看過類似的夕陽顏色。對於有類似經驗的部分會稍做說明。
   
  受測者2:受測者一邊說出語意,一邊跟著判斷畫面,當說到一個段落以後,沒有多加思考,便結束實驗。
   
  受測者3:詢問畫面上方是不是有鳥,不是很能確定答案,最後說覺得是「鳥」在「盤旋」,覺得人物是「遊子」,並且「夕陽」映襯心中「難過」。
   
  受測者4:因為畫面只有一人物,所以感到「悲情」,隨即說出原詩,接著就無其他語意產生。
   
  受測者5:對於人物的坐騎不是很確定(可能覺得畫面不夠清楚),隨即才說是「騎馬」,覺得畫面「荒涼」,是因為「樹木」等週遭景色的呈現。
   
  受測者6:第一時間詢問是不是「斷腸人」?顯然對於看到畫面的第一時間就已經知道這張圖所描寫的詩詞,接著連續說出原詩詞的內容,最後講解與實驗無直接關連性的部分就不在記錄當中。
   
  受測者7:直接說出詩詞內容,但不是很確定。接著說出畫面中具體出現的語意說完便結束。
   
  受測者8:一開始不知道要說什麼,接著從「秋天」、「夕陽西下」整體的畫面開始,然後想到原詩,從「馬」的動作說出「垂頭喪氣」,以及顏色判斷畫面像是「沒有未來」。
   
  受測者9:覺得畫面像「國畫」,「太陽」有「梵谷」的風格,「藤蔓」「隨意」掛著,然後發現有「人」在「騎馬」,讓受測者想到原詩。
   
  受測者10:平鋪直述的說出語意,觀看圖像的順序沒有一定,看到什麼就說什麼,並沒有思考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