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北埔鄉位於新竹地區的東南方地形上屬於丘陵地形,該地區的地勢是由東南向西北緩降,匯集諸流而北埔正好處於河階台地上,東有秀巒山,北有水磜仔溪,南有大湖溪,擁有三面天然屏障。具有防禦性的地利條件,因而在此形成聚落。氣候清爽溫和四季雨量充足,此外,由於是溪谷地形而造成風廊效應,在秋季期間,由溪谷向內吹的風十分強勁,又稱九降風。此地形與緯度適合茶樹、柿子等作物生長,而周圍的山林地多屬樟樹林,因而造就當地林業與製茶業興盛。

 

歷史背景


隘墾時期(西元1834年~1895年)

清代初期漢人大舉移墾來臺,在道光年間平地的墾業已完成十之八九,進而將墾業移往山區,由淡水同知李嗣鄴示諭姜秀鑾籌設新隘,並由官方出資授權開辦墾務,粵籍農人姜秀鑾與閩籍商人周邦正,分頭各向閩粵兩籍商紳集資。在北埔設立據點,以「隘設墾隨」的方式,一方面要勘查地形險要,在有利地點建築隘寮,配置隘丁,作為防禦之前哨站,使眾隘連線以內地區,墾民可以安心從事墾拓。

金廣福成立之初,雖說乃集閩粵各半之資金,為閩粵兩籍合作開發的墾號,但閩籍商人周邦正只是在尋求投資出路,並無意在此山區奠立家業。因此,閩粵籍墾戶首的職權劃分,乃閩籍在城辦理衙門公事,並掌管金廣福總戳記;而粵籍墾戶首姜秀鑾則在庄親自率領隘丁、墾民進行「設隘防番」、開山拓土的艱險事業。所以當金廣福墾區墾成之後,放眼所及,全是一片客家農莊的景象。

光緒十二年,劉銘傳主政時期採取開山撫番政策使番人漢化,因官方施政型態改變,金廣福的隘務番政被裁撤。設隘以來五十多年間大隘地區的治安、經濟、社會及實質建設都以金廣福為最主要的領導中心,作為竹塹東南地區首要集散市場的角色。

日治時期(西元1895年~1945年)

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後,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日軍展開接收台灣的軍事任務,但各地紛紛發動起義抗日的行動,其中義軍的領袖姜紹祖,為北埔墾首姜秀鑾的曾孫,募集五百名義軍參與抗日戰爭。先後在平鎮、湖口、龍潭與日軍戰鬥,最後不幸戰敗於新竹,年僅二十一歲。1907年在日本統治十二年之後的第一場武裝抗日事件,也是由北埔青年蔡清琳發起,日人稱之為北埔事件。北埔一度陷入血海中,後因姜氏家族耗費巨資挽救,才使得事件獲得舒緩。

日據時代,日本人在台灣各地進行資源調查、學術研究、以及包括都市計劃、產業道路等各項基層建設,而北埔當時在竹塹東南山區的重要性,成為日本人進駐的目的地之一。在北埔進行了多項大規模的計劃,例如礦產的開採、開闢產業道路、畫設出整齊的方格狀市區,其餘例如設立學校、架設電纜、成立郵局、提供公共醫療,謂北埔架構了現代化的環境。

光復至今(西元1945年~2011年)

因北埔是個丘陵地,耕地有限,光復後逐漸有人口外移,這時適逢台灣步入社會與經濟的轉型期,鄉內的仕紳設立了需多大型的公司,包括煤礦及玻璃砂礦的開採、大規模的農產品加工和茶葉製造等。但隨著礦源的枯竭,風光的日子也漸漸沒落,導致青壯人口大量外流,出現「老齡化」,良田紛紛變成荒埔,人口向市街區集中,又由此向外流。後來因新竹科學園區設置後才改善。民國七十年代中期以降,新竹科學園區設 置使得外流人口逐漸回流,又因台灣的居住環境逐漸惡化,北埔吸引不少外來人來此定居,為北埔帶來了一股新的活力與氣氛。

 

建築典故

金廣福公館

建於清道光14年(西元1834年),移墾時期由設隘寮防番作為指揮中心,同時也是招收墾佃及徵收隘租的行政中心,而稱為金廣福的原因是「金」指官方資金、「廣」指粵籍墾戶、「福」指閩籍墾戶,是閩粵合作消弭族群對立的重要見證。目前則為姜家後代所有,也是全臺灣唯一的一座公館,由於其歷史意義與特殊性,所以指定為國定古蹟。

天水堂

建於清道光12年(西元1832年)是開拓竹塹大隘地區首墾戶姜秀鑾的故居,仿照九芎林的老家興建,為北埔聚落之最大民宅建築,因姜氏的郡望堂號為天水郡,是現今的甘肅省天水市,故名天水堂。位於金廣福公館的左前方,現與金廣福公館並列為國定古蹟。

慈天宮

創建於清道光26年(西元1846年),而開墾之初,慈天宮廟址雖已堪定,但因物資短缺,故暫以簡陋的小木厝奉祀,姜秀鑾家族自惠州迎請而來的觀音神像,其後隨著墾業漸進,在清咸豐3年(西元1853年),遷建於現址。從初創迄今,經過多次改建,其中以姜秀鑾之長孫姜榮華於同治十三年(1874)的大改建為主,增築兩廊與前殿,廟內除主祀觀音菩薩外尚配祀聖母媽祖、五谷神農先帝、文昌帝君、三山國王、三官大帝、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等,東廂更配祀淡水同知李嗣鄴、墾首姜秀巒、姜榮華等,以追祀三人開墾大隘之功績,可說北埔居民的精神與生活的中心。

姜阿新宅

日治時代後期到光復初期姜阿新從事製茶事業,客戶遍及海外為招待外賓,所以委託姪子彭玉理先生,參考當時流行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所建,其建築物更代表北埔地區日治時期發展之特色,目前指定為縣定古蹟。現由吳東昇承租並成立金廣福基金文教會,供當地推廣文化、藝術活動所用。

忠恕堂

建於1922年的忠恕堂,為秀才曾學熙的故居。其一堂二橫屋的形式,為三合院傳統客家建築風格。規模雖不大,但建築細部留有不少巧思,諸如圍牆上以紅瓦拼成的圖形、山牆上的歐風紋飾等,忠恕堂大門原設計為南北向,正對姜氏家廟的燕尾,犯了風水中的泥尖煞,因而改為西南向,好避開此禁忌,成為一間不對稱的格局建築。

姜氏家廟

北埔地區的開發約始於道光十四年(西元 1834年),由當時的淡水同知李嗣鄴出資補助九芎林庄總理姜秀鑾設立隘樓十五座,並僱用隘丁來加強沿山一帶防務,次年更下令竹塹城西門總理周邦正與姜秀鑾組織金廣福墾號,負責開墾的任務。姜周二人分工合作進行墾拓事業,使得墾拓事業漸有進展,為大隘地區(北埔、峨眉、寶山等鄉)的開發奠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