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摘要:

本計畫旨在引導研究生以數位科技與整合設計相關理論,瞭解數位媒體應用在課程數位教材之研發方式。漢字學習是小學課堂中常見的學習主題,研究嘗試以LAYAR擴增實境為設計工具,發想漢字圖解學習內容以發展創新的漢字課程學習教材,互動模式期待誘發學童學習漢字的樂趣,並能瞭解漢字結構的意義。申請者預計帶領修課研究生進行漢字圖解學習設計,經文獻蒐集探討,瞭解與認識漢字結構,與探究相關的識字教學策略,並舉辦「漢字圖解設計工作坊」,邀請校內學生(中文系、教科系)共同參與與實作漢字圖解學習主題,包含漢字圖解範例、LAYAR設計與實際測試,研究成果期望作為未來教育現場應用探究的實驗參考。

<top>

計畫執行內容:

一、 前言

科技日新月異,可供我們使用的數位科技類型多元,隨著科技載具的發展,教學亦漸漸發展出各種不同的可能性,如同時間不同地點的遠距教學、不同時間同地點的各種預習與複習等。我們一方面享受科技帶給我們的多樣性與便利性,另一方面我們也得面對大量資訊帶給我們的負荷。新方式的引進無論是對於學習者或是教學者來說都是一大挑戰,數位科技並不能喧賓奪主的完全佔領教育的角色,但數位科技卻能激發出更多的學習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隨著華人的經濟發展以及諸多適宜條件,帶動了全球村華語熱的風潮,越來越多的非華裔民族努力學習華語以爭取更好的工作機會。如2006《TIME》雜誌「Get Ahead, Learn Mandarin」文中提到為了接觸中國的經濟大體系,華文日漸重要。在對外華語文教學領域當中,漢字教學始終沒有受到重視。在於有限的時間內學習一套以往從未接觸過的「圖像文字」,對於非華裔學習者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也因此大部分的華語教師會將更多的時間分配在聽與說上面,也使得漢字的學習量只能以緩慢的速度累積,這也造成常常能夠看到學習者對於某些特定字形發生偏誤以及僵化等問題。研究者在此研究當中會從學習者對於漢字問題產生的種類作探討,並從中推測有效的識字教學法。研究團隊成員中曾在2012暑假曾前往美國德州的幾間小學做為期三週的觀課實習,期間可以發現,教學者在課堂中多著重於聽與說這兩大教學領域,教材也已漢語拼音為主,鮮有提到漢字的學習。由於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習者已習慣拼音文字的語言學習,因此在課堂當中,教學者大多也都以先學習音(漢語拼音)再學習型(漢字字型)的方式來引導學習。而國內的華語中心漢字教學也多以輔修且一週二至三小時的方式進行教學,從這些地方就能發現識字教學在於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弱勢。

AR是在真實世界中加入虛擬物件或是知識信息的互動技術,讓使用者在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中,提供不一樣的觀察視角。如今這項技術已經廣泛的運用在商業界、教育界等,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因為行動載具的發展而運用在更多用途上。LAYAR 是將擴增實境技術導入Android 與iPhone 智慧型手機平台的APP 創新服務類型之一,經由簡單的操作方式,即使是從未學習過擴增實境的使用者也能簡單的將虛擬信息帶入真實環境中,也因此能夠帶出相當多的可能性。遠古時期,當時民族沒有文字系統的輔助,因而在重要祭典、戰爭、買賣活動需要紀錄事情時,常以簡單圖畫表示,圖畫可說是「文字」的含意,圖畫也演變成類似甲骨文的形式,因此可說漢字就是一幅圖畫的概念。一個完整的漢字,除可以看到部首,還有許多「部件」來組成一個完整文字,以非華裔學習者為例,常不了解文字之間部件的關聯性,間接導致學習者錯置部首的位置。反觀國內學小學童,為了讓學童能增強這些部件的印象,亦須強化對漢字結構的認識。因此本研究將這些漢字做拆解,視漢字為一完整的圖像,並且拆解文字結構,並做其他圖像的組合與變化,如將拆解的文字一部分或是全部模糊化、將部首的顏色與其他部件做區隔等,一方面加強學童對於文字的印象,甚至嘗試提升學童的學習動機。圖解識字教學,乃以圖像方式呈現造字本義、介紹字形演變、解釋相同成分的字、分析形似字。而LAYAR擴增實境應用在漢字圖解,則將辨識後的數位影像,經虛擬空間呈現對應的漢字部首結構,藉此引導學童認識漢字的結構特徵,包含部首與部首以外的空間關連。

 

<top>

二、 執行步驟

  1. 階段一文獻蒐集:首先在文獻蒐集步驟進行目前識字教學法文獻蒐集,由於之後會藉由擴增實境的圖像辨識功能來結合漢字的圖像特性,因此在識字法方面主要收集具有圖像性質的教學法為主。在蒐集文獻的同時,研究者會開始構思,如何將識字教學與擴增實境做結合,不同的應用方式也會讓學習者有不一樣的感受,例如在教授部首的時候,部首的顏色與其他部件呈現不同的情形,就會讓學習者在不經意當中去注意這一部分;又或者將一整個漢字如「火」轉變成圖像,也能激起學習者想認識這個漢字的動機。一方面構思漢字呈現方式,另一方面到前線教學現場去了解目前對外華語教學對於識字教學的重視程度以及方法,觀察後紀錄並分析。在統整上述資料以後,進一步勾勒出本識字教學在擴增實境上的應用以及呈現方式。
  2. 階段二漢字圖解學習設計- 識字教學的虛擬信息建構:以舉辦「漢字圖解設計工作坊」,邀請校內學生(中文系、教科系)共同參與實作漢字圖解學習主題。工作坊著重於設計漢字與虛擬信息之間的連結,基於漢字的圖像特性以及可拆性,設計出所需要的教學設計。利用部件之間的變化,例如部件的缺少、部件模糊等,學習者藉由將這些變異的部分恢復正常的過程當中,讓學習者認識漢字。目前其之間的對應方式為正確字形浮現、糾正後的字體以及延伸連結,確認以上目標以後,進一步設計LAYAR所呈現出來的介面,並且進行測試,工作坊成果作為未來教育現場探究之實驗參考。
  3. 階段三:教育現場探究 (未來研究發展):LAYAR測試完成後,將漢字圖解教材委請教學專家進行專業諮詢。探究藉由不同的教學策略,如何引入漢字圖解教材中,如導師導讀課文的過程當中可以告訴學習者,在這些單字裡面如果有看到任何奇怪的字形記得先將它們記錄下來,在課文導讀後再一一做討論。目前所設計的活動使用時機為個人競賽如自行閱讀課文找疑點、小組討論如小組競賽看誰找得多找得快以及課後複習三個部分,經由掃描以後確認這些漢字哪裡出了問題。

<top>

三、 執行成果

在漢字教學研究中希望能夠透過研究者所設計的圖像漢字結合擴增實境系統,可以引導非華裔學習者自主地想要學習平常大多數人不願去接觸的識字學習,藉由讓學習者根據漢字本義、圖像的概念,連結腦中訊息並且加速其記憶,強化漢字以及圖畫之間的關聯性。藉由在課堂上的課文朗讀中發覺錯誤的漢字並且找尋正確答案的這種活動,結合擴增實境掃描的輔助,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態度。

北門-1 北門-2 北門-3

上課時,老師要求學生拿出回家作業,在上一堂課的時候老師就已經安排好學生依序介紹本單元的漢字。在課程當中可以注意到,雖然唐老師並沒有非常注重在甲骨文或圖像文字的介紹上面,但是在於文字的分配位置上老師有特別說明,並一筆一畫的要求學生照著寫一次。

內容含:漢字、部首、筆畫以及造詞。
在介紹完每一個漢字以後,學生們會舉手輪流發表這個漢字還有什麼成語或生詞。藉由聯想的過程當中讓學習者自主的去找資料並且讓學生認識更多的生字詞。
每一位學生介紹完以後,老師會再做補充。一方面補充造字法或者是延伸的字詞等。
陽光-1 陽光-2 陽光-3
從前面所畫出來的圖像來延伸出今天課堂上要教授的漢字,例如前面引導的時候提醒「日」的象形是什麼,再來介紹今天的漢字「星」。不過一開始會先讓學生說他們覺得這個是什麼字。 待介紹完這個漢字以後,在黑板上說明這個象形字的由來並劃出來。之後在黑板上畫出簡易的四宮格,告訴學生這個漢字的筆劃該如何寫以及漢字空間概念。 教授完單元中的漢字以後,撥放影音教材讓學生看看漢字的演變以及小故事。
工作坊一-1 工作坊一-2 工作坊一-3.
第一次工作坊主要以介紹擴增實境為主,先引導同學了解什麼是擴增實境。 介紹目前業界當中最接近使用者的案例,案例之中包括博物館的導覽、生活用品、google眼鏡…等,讓學習者透過這些案例能夠更加理解什麼事擴增時竟還有如何去運用擴增實境。左圖為擴增實境介紹影片─Ikea擴增實境型錄。 除了介紹擴增實境的案例以外,工作坊當中還介紹了一些簡易製作擴增實境的工具,讓參與的學生除了接觸到案例以外還能夠直接實做。擴增實境操作軟體操作─LAYAR。
工作坊二-1 工作坊二-2
經過第一次的引導以後,第二次工作坊主題就放在擴增實境應用在漢字教學的討論上面。首先介紹漢字的特性─圖像化並且結合前一次工作坊當中所提到擴增實境如何與圖像結合。藉由還原漢字到象形文字的過程當中,請學生發想如何將漢字有效的與擴增實境做結合。 左圖為漢字教學創意影片,以象形字的呈現方式來介紹十二生肖的故事。藉由這個故事讓學生們了解漢字圖像化的重要性。圖為犬字的呈現。
牛 星 木 目 田 刀

由於象形類漢字對於形體描述是最直接的,所以藉由最清楚的圖像演變成象形接著呈現漢字。

以重疊的圖像以及漢字使學習者無法清楚看清楚漢字的原貌。
造字本義:從夜幕中出現的眾多發光天體。星從日部,因此從日的部分做改變,古字「日」亦為天體的意思,因此從日字延伸至星的意思。 「木」本身就是樹木的意思,上面的橫桿為向上、向旁生長的樹枝,因此部分圖像化凸顯其意思。 目,即為人的眼睛。目裡面的兩行為眼睛的上下圍,因此意象化目,用眼珠取代目裡面的兩行。 田為縱橫的農耕之地,因此簡單在田字空白的地方填入農作物,恢復其原本的意象。 造字本意為有鋒刃的切割器具,因為考慮到之後會介紹「刃」這個字,因此沒有從鋒利的部分著手,而是因為鋒利的器具都需要把柄才能安心使用,所以增加保餅的圖示來做改變。
中
想
卉
森
氣
珀
直接將中字的另一半做殘缺,造字本意是將相對的兩物放在一起並在中間加上指事點來表示中間的意思。 想,心存追思回憶之意。又因為想是心部,所以以紅色的強烈顏色標註這裡,也因為心臟是紅色所以以紅色來做改變。 卉為草的總稱。因此將其中一個部件「十」圖像化為草。 森為眾多樹木的意思,通常有森林的地方都會有一大片草地,因此一方面在下面加入草地,另一方面將字改變成木頭的顏色。 氣,微小的氣流。除了「米」以外上面部件就是氣流的意思,因此殘缺最大的那一塊,學習者掃描以後再讓它慢慢地飄進來。 珀的部首為玉部,也就是旁邊的「王」,因此改變較為重要的部首。

 

 

<top>

四、結論與未來建議

經進行研究計畫,研究生成員參與漢字圖解學習之設計歷程,透過專家諮詢與舉辦工作坊,引導學員瞭解漢字圖解內容之設計概念,使用LAYAR擴增實境整合漢字圖解設計,實際瞭解數位科技整合設計之專業知識與實務。漢字圖解教學,過去常見動畫內容以強調字體結構的演變與意義,以及教師於課堂拆解文字部首與部件,引導學生以拼圖方式完成漢字組合,經LAYAR的擴增實境設計案例所衍生的經驗,瞭解整合於漢字圖解創新學習設計的其他可能性。擴增實境技術隨科技進展日益突破,未來除行動應用與學習的研發外,目前朝向新穎顯示材質的設計,如玻璃材質整合在窗戶與反射鏡的顯示方式,都是未來亟待瞭解與探究。本研究未來仍持續進行更多漢字圖解的案例設計,歷經專家諮詢後,實際整合於LAYAR並應用於現場檢測,以探究學生對漢字結構的認知。

<top>

 

致謝:本計畫感謝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與學中心的『提昇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效果研究計畫』之經費補助,以及團隊參與成員:許珀瑋、邱雅琦同學的協助構思與執行,特別感謝新竹北門國小的唐敏書老師、新竹陽光國小蔡惠婷老師,與其國文科教學專家的協助,得以完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