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蒙太奇- 畫作特徵與美感體驗之擴增實境悅趣探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提昇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效果研究計畫 10401結案報告
計畫主持人:人力資源與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 廖冠智

計畫摘要:

本研究旨在引導研究生團隊以科技媒體的設計理論,瞭解悅趣學習、創新學習內容之研發應用方式,並結合美感體驗之鑑賞與心理認知理論,實際參與以習得美感體驗教學應用與科技媒體設計之整合技能。計畫申請者整合擴增實境的相關研究成果,結合通識課程「創意設計與生活」其中一次的 Workshop 活動:「數位驚喜箱」,思索藝術美感體驗與畫派風格特徵之創意結合方式,透過擴增實境工具,完成建置悅趣探究的課程活動內容。本計畫欲結合教育部「表演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研習計畫」之研習活動主持經驗與課程設計架構,主持人將引導「設計思考研究與發展」之修課研究生,探究擴增實境整合畫作特徵與美感體驗的悅趣探究模式,融入前次計畫成果的搜奇解迷遊戲策略,並於通識課程「創意設計與生活」的數位驚喜箱 workshop 活動,鼓勵學生發想多元新奇的藝術畫作特徵之美感體驗構想,最後以擴增實境工具完成內容設計。研究成果期以引導研究生具備媒體設計思考之理論與實務整合能力,通識課程學生能以多元角度鑑賞與體驗藝術畫作的流派特徵,透過美感體驗經歷而凝聚、增進層次豐富的藝術涵養。

<top>

計畫執行內容:

一、 前言

欣賞藝術畫作是一種享受愉悅的過程,藝術家經意識運作而思索在作品的構圖呈現,隨筆的幾何線條與空間色彩,轉而描述藝術家內心對事物的解釋,亦是對美的意境之詮釋。從觀看與欣賞藝術畫作的角度來看,觀者在藝術畫作上的注視與搜尋,可說是一種包含抽象的感官運作與視覺搜尋的歷程,有時會讚賞構圖的美而產生共鳴,沈浸在畫作中奔放不羈的幾何線條所引來的想像;有時會因為構圖裡特別具象的造形,與隱喻明喻兼具的事物型態,而引發延伸的聯想進而產生多元的體認詮釋。因此藝術畫作總能引領觀者不同角度的想像與思索,對構成藝術畫作的特徵,是如何誘引觀者認識與詮釋畫作,進而再現(representation)與體會原藝術家的意識詮釋目的與方法,然而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視覺與認知歷程?過程中所引發的美感體驗給予人類的意象感官又如何產生與變化?都是令人好奇與未進而解釋的謎題,總是吸引與嚮往能一窺究竟。

多元的媒體訊息常引發不同的想像,生活中常見圖像與文字的搭配與應用,在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中,讀者透過文章作者的用字遣詞、文學思維與敘事邏輯,揣摩與刻畫出對作者用以敘事的客體(Objectives)之感受。然而,讀者消化與解讀文字進行思維的能力因人而異,單以文字來描繪具體的情境,有時文字所隱喻出的含意,卻似乎遠比具體圖像具有更多共鳴之處。圖像與文字傳達的意義並不相同,而隱喻的圖像常引發抽象且深遠的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與想像(Imagination)歷程,Reichling(1990)曾提及想像是人類自我意識活動(Human consciousness)的重要特質,人類透過想像能力內在運作直覺(intuition)、知覺(perception)、思考(thinking)與感受(feeling) 四面向的意識活動。由此可知想像是一種內在心理的知覺作用,助於累積經驗並提供對事物的認同意義,亦為知識提供理解的思考程序,整體來說想像是形成意象、知覺與概念的能力。

若能透過藝術特徵的想像與聯想,對美感體驗的多角度詮釋,或許有不同嘗試。藝術特徵可視為一個圖像,當從整體藝術圖像畫作萃取出某部分特徵時,對該特徵的想像與聯想,期望能引領更為不同的美感體驗,對藝術畫作所產生的意境感官,應有不同的內在改變。假使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意能共同形塑出意境結構與特性,或者探究相對的意境圖像其構成與特徵,能協助對美感體驗的歷程,體現出更為多元的發展。如以中國的詩詞圖像畫作為例,王慶生(1992)、朱玄(1997)提及東方與西方之詩詞圖像繪畫方式不同,兩者各自有其主張的繪畫空間表現。宗白華(1987)提及奧地利藝術史學家Riegl主張藝術意志(Kunstwollen),亦為形式主義(Formalism)重要之述說,認為中國畫家是依照自我的藝術意志作畫,使東方繪畫在形式較偏重整體表現,呈現由遠到近的作畫,少有細膩刻劃人物的表情或山水的脈絡,因而無法看到圖像細膩的表現,但卻能一眼概觀圖像所傳達的意境,可說中國圖像比較直觀且風格居多。而西方圖像則取近為先,創作上較著重事物的本質特性,並做細膩度的描述,易以科學的實證性與角度作畫,所以西方人對其科學視野,較有追根究柢的精神。

前述的藝術特徵比對與聯想,可說相似於電影剪輯裡的蒙太奇(Montage)原理,發展自電影理論及技術相關,乃為影像語言基本構成方法的總稱,密切連結於人類日常生活的文化、經驗、藝術、文學、音樂、語言(奚浩,2009)。藉由人類習以為常的完形心理法則(Gestalt Principles ),不斷處理使之心理創造出串連想像並做出總結的聯想過程。特徵比對與聯想亦為人類對圖像的認知過程,過程中其圖像本身的構圖方式扮演重要的角色。Kress & Van Leeuwen (1996)提及圖像構圖可從三個面向思考:(1)資訊價值(Information value)元素,即參與者、連貫參與者之間與觀看者的結構連結物之安排,賦予元素附在圖像中不同的區域(Zone)的特定價值。(2)突出特點(Salience)元素,即參與者、連貫參與者之間與觀看者的結構連結物之設計,以程度差異吸引觀看者注意力,安排於前/背景、相對大小、色彩對比、清晰等表現。(3)空間框架(Framing)架構方法,即劃出分割線與實際框線,以連接或切斷圖像中元素,象徵彼此的相屬關係。而圖像內容與構圖方式有密切關係,內容透過構圖方式的呈現而主宰人類對圖像認知的結果。由此可知,圖像內容所對應的語意與構圖的方式有密切關係。再者,前述想像與聯想的歷程中,若基於構圖內小部分的特徵逐漸擴大成構圖整體的認識,例如從人類的眼睛圖像來假想人臉的感受,想像的過程中充滿趣味的探究,累積許多細微的線索而漸漸釐清心中所建構的整體樣貌。

一般而言,藝術鑑賞的程序包含描述、分析、解釋與批判之過程,各程序基於不同藝術史觀而有詮釋的差異。如從模仿主義來看,專注於藝術品是否真實的觀點,其藝術鑑賞為將藝術品文獻特質加以描述,接著分析文獻特質中的相關性,最後藉由文獻特質來解釋藝術品的可能意義,以單純地從文獻角度來評價藝術品。從情感主義來看,專注在瞭解藝術家藉由作品欲將傳達給觀者的情感內涵,其藝術鑑賞的程序,透過描述藝術品有意義的元素,以感受作品內涵,分析藝術品組合起來傳達何種想法或感覺,進而解釋藝術品所蘊含的意義或表現特質。由此可知,藝術鑑賞是綜合理性與感性的共同運作機制,乃為審視美感與評判藝術價值的整體歷程。

在美術展覽館欣賞畫作是許多人共同的經驗,現場參觀藝術品展示或文物導覽時,常以DM、作品解說牌、導覽手冊、互動多媒體資訊系統等方式認識展示內容,或者以語音導覽、解說人員等方式,對展示作品詳細解釋以引導觀者融入作品的鑑賞階段,進而探究相關的作品內涵。申請者近年對擴增實境應用於展覽主題館的互動導覽研究,發展實境場域與虛擬線索的悅趣性搜奇與解迷概念,建置多元的互動導覽模式,已有初步成果,透過觀看主題性的展覽館,導覽看板與說明文件內豐富的視覺引導與文字說明,以及互動的實體設施伴隨使用者瞭解與吸收相關的展示內容,應能引發現場參觀遊客對展示主題的興趣與持續關注,提升對主題知識的認識。然而,對於藝術作品:如特定藝術風格與流派的畫作,若能結合搜奇與解迷的遊戲策略,期望對藝術作品的鑑賞經驗,更能引發多元的藝術美感體驗歷程。

綜合上述,本研究旨在引導研究生團隊以科技媒體的設計理論,瞭解悅趣學習、創新學習內容之研發應用方式,並結合美感體驗之鑑賞與心理認知理論,實際參與以習得美感體驗教學應用與科技媒體設計之整合技能。計畫申請者整合擴增實境的相關研究成果,結合通識課程「創意設計與生活」其中一次的Workshop活動:「數位驚喜箱」,思索藝術美感體驗與畫派風格特徵之創意結合方式,透過擴增實境工具,完成建置悅趣探究的課程活動內容。

本計畫欲結合教育部「表演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研習計畫」之研習活動主持經驗與課程設計架構,主持人將引導「設計思考研究與發展」之修課研究生,探究擴增實境整合畫作特徵與美感體驗的悅趣探究模式,融入前次計畫成果的搜奇解迷遊戲策略,並於通識課程「創意設計與生活」的數位驚喜箱workshop活動,鼓勵學生發想多元新奇的藝術畫作特徵之美感體驗構想,最後以擴增實境工具完成內容設計。研究成果期以引導研究生具備媒體設計思考之理論與實務整合能力,通識課程學生能以多元角度鑑賞與體驗藝術畫作的流派特徵,透過美感體驗經歷而凝聚、增進層次豐富的藝術涵養。

<top>

二、 執行步驟

研究計畫之施行程序分三階段進行,如下說明:

第一階段:文獻整理與設計前準備

本階段實地探勘美術展覽博館實境場域之展示與作品呈現方式,透過實地觀察進而探究參觀者在現場的參觀導覽歷程,以及展示主體與知識內容的空間呈現方式。除蒐集與分析相關文獻外,研究階段帶領「設計思考研究與發展」研究生,認識媒體設計思考原理,以腦力激盪方法,運用蒙太奇概念,整合擴增實境媒體設計之互動方式,參考藝術史風格畫派、藝術鑑賞與藝術展場設計等理論,作為構建出「藝術蒙太奇與美感體驗之擴增實境探究雛形」之基礎。

第二階段:建置藝術畫作與美感體驗之擴增實境內容

藝術畫作與美感體驗之擴增實境內容的建置階段,考量前階段對藝術風格畫派的擇定,初步先行依據藝術作品風格與特質、作者生平與系列畫作的對應,作為蒙太奇構圖設計階段,搜奇解迷線索設計階段之資料參考,其中包含作品的創作手法、構圖樣式作為藝術特徵解構與分析的基礎。同時仍須對應考量,作品構圖上其幾何造形、色彩空間與明喻隱喻的形態意義。前述兩者間所能建構出的影像線索(即藝術作品的部分特徵)、定義搜尋的範疇(即特徵在整體構圖的空間方位),以能引發悅趣探究美感體驗的前提下,進而製作藝術畫作的影像辨識特徵,與影像回饋內容,最後整合出擴增實境環境的特徵線索找尋藝術畫作風格的數位內容。

第三階段:工作坊活動與應用推廣

本階段結合教育部的表演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研習計畫:「藝術蒙太奇- 藝術畫作特徵的擴增實境設計」工作坊活動內容與主持經驗,以及工作坊現場推廣與分享經驗,所彙整的擴增實境科技整合與建構悅趣探究藝術美感的多元創新體驗模式,實際應用於校內的創意設計生活通識課程的規劃單元:數位驚喜箱 workshop 之執行。工作坊應用蒙太奇原理於藝術畫作特徵搜尋與比對過程,工作坊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學員體驗新科技工具,以認識藝術畫作的悅趣學習設計歷程。活動先講授擴增實境科技工具,並示範藝術畫作中的代表特徵之設計方式,探討觀看者如何從特徵外觀的認識,接而進行逐步比對最後認識整個畫作,整體認識藝術畫作將為搜尋奇特線索並解答謎題的遊戲歷程。過程中若觀看者正確找尋到特徵在畫作中的構圖方位,將對應出現特徵的解釋。數位驚喜箱工作坊的重點在於引導學生認識藝術畫作特徵,整合於擴增實境科技媒體的互動設計,引導出悅趣探究美感體驗的多元經驗。

 

pic

<top>

三、 執行成果

1. 文獻整理與設計前準備 

研究設計前蒐羅相關文獻,主要探討藝術鑑賞、藝術史、藝術審美批判、視覺心理與影像構圖理論等領域,如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教學之實驗研究(陳玲萱,2003)、美術鑑賞教學對國小兒童形塑能立之影響研究(郭秋月,2009)、美術鑑賞教學對國小學童的色彩知覺影響之研究-以屏東縣恆春國小五年級美術班為例(李孟芳,2009)、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劉豐榮著,1991)、問思導賞法應用於家庭觀眾會畫鑑賞之行動研究(謝宜岑 2013)、DBAE 與基礎美術教育(劉偉,2008)、完形心理學群化原則應用於數位影響設計的創作研究(蔡芳姿,2004)、錄像裝置應用於櫥窗展示設計之研究以完形心理學中的閉鎖性原則為依據(康楸燕,2009)、平面構成中點面的視覺心理學分析和界定(劉曉丹&張達莉,2006)、以視覺心理學探討氣韻生動意涵之研究(黃光男, 2003)等,相關討論成果作為建置藝術畫作與美感體驗之擴增實境內容設計的參考。 

2.建置藝術畫作與美感體驗之擴增實境內容

研究經設計思考方法,整理擴增實境方式引導藝術畫作特徵的搜尋與探索歷程。以兩份藝術作品為例,其一為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1904 年 5 月 11 日-1989 年 1 月 23 日)的超現實主義作品「由飛舞的蜜蜂引起的夢」,該畫主要描繪加拉的一個夢境,由蜜蜂蜇刺引起出許多荒誕,畫中出現的的石榴、蜜蜂、老虎、大象、大海等等物物件,可被賦予多種意義的解釋,且每種解釋都可有深刻和濃厚的色情含義,作為藝術畫作特徵來找碴活動之互動內容。其二為「內戰的預感」,作品描繪達利對所爆發的西班牙內戰所引發出的恐懼,就時間而言達利在內戰爆發六個月前就完成了畫作,仿佛已知一場戰爭一觸即發。畫中詭異地出現支離破碎的怪物,肢體間相互掐打,令人意象深刻。原畫作與所應用的特徵如下圖。

 

pic1

 

3. 工作坊活動與推廣成果

研究成果共進行兩次階段的專家審查與訪談,專家訪談第一階段在 104 年 12 月 23 日~104 年 12 月 30 日,與美 術老師討論擴增實境應用於美術知識之活動流程,除向老師們詳細解釋活動流程與細節,了解美術專業與多年現場 教學的經驗,使未來活動設計更趨於完整。專家訪談第二階段在 104 年 12 月 28 日~104 年 12 月 31 日,與美術老師 們分別在不同時間,討論擴增實境應用於藝術知識活動之題目內容,與美術知識是否難度適中,適合參與活動的對 象,並提出建議與修正。另有三次工作坊活動,分別為兩次的教育部表演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研習計畫「藝術蒙太奇- 藝 術畫作特徵的擴增實境設計」以及校內的「創意設計與生活」通識課程單元:數位驚喜箱 workshop 之執行。

form2

 

  1. 教育部美感教育研習主持PPT簡報檔案下載
  2. 104/10/24 藝術蒙太奇- 藝術畫作特徵的擴增實境設計VIDEO
  3. 104/11/28 藝術蒙太奇- 藝術畫作特徵的擴增實境設計 (照片連結)
  4. 通識課程-創意設計與生活(2016/01/05數位驚喜箱工作坊)

form3

form3

form3

活動提示單

form3

《蒙娜麗莎》特徵與回饋

form3

《最後的審判》特徵與回饋

form3

《草地上的聖母》特徵與回饋

form3

活動練習題

form3

<top>

四、結論與未來建議

研究經設計思考方式,探究藝術畫作與構圖特徵,以擴增實境方式引導探索畫作的構圖內容,透過辨識後的影 像,以及重疊在畫作上的虛擬訊息內容,得以引發民眾對畫作內容的好奇,進而認識構圖間的畫特徵與貼近藝術上 的美感體驗。研究過程鼓勵研究生嘗試以媒體設計思考之理論,建立完整的實務整合能力,實際完成藝術畫作與美 感體驗之擴增實境內容。並經三次工作坊的活動規劃,如助教協助於美感研習工作坊的美感體驗與媒體實作之協助 工作,引導通識課程修課學生以多元角度鑑賞與體驗藝術畫作的流派特徵,透過美感體驗經歷而凝聚、增進層次豐 富的藝術涵養。期望以此多元建構科技媒體延展藝術美感體驗的悅趣探究之創新模式,作為未來相關課程創新設計 之參考。

研究初期原設定藝術畫作特徵以找碴活動與自由探索概念,作為引導觀者對藝術內容的認識與貼近方式,經專 家審查給予建議,以及工作坊中側面瞭解學員的操作反應,值得提出幾項需深入探討的議題。

其一為藝術作品的鑑 賞概念,狹義上鑑賞須由最基礎的畫作內容的描述、形式分析、意義解釋、價值判斷,從質疑到反省進而解放與重 建批判思考的標準流程,因此完成這樣的流程應具備對應能力,對事或物產生質疑,發現不合理並清楚知曉問題的 原點,才具備質疑的能力,問題亦必須得到妥善處理解決,因而進入反省階段。然而,找碴與自由探索,基於觀者 完全不具備藝術作品的基本認識,使用擴增實境找尋具備美感體驗線索的構圖特徵,可能流於漫天遐想沒有目的, 易落入隨機而造成零碎的觀看而非視覺鑑賞的歷程。

其二為擴增實境的搜尋藝術構圖特徵的程序,一般認為在現場引導認識藝術作品的美,就視覺引導上乃由遠至 近,視線所及的構圖範疇從整幅畫作乃至於特定構圖區塊,首先盡力對作品全貌的認識,循至細微構圖並延伸對整 幅畫作的藝術賞析。然而,擴增實境辨識程序,從蒙太奇解構影像的塊狀並碎裂整體重新組合的概念,由使用者決 定畫作中何處具有隱藏線索,若辨識成立則顯現對應的解迷內容,程序可說是由細微構圖出發以延伸至不同區域構 圖間的聯繫,若直接以辨識整幅藝術作品的方法,應無法凸顯擴增實境結合蒙太奇的應用概念。為此,藝術畫作的 擴增實境構圖特徵之設計,宜考量行動載具的鏡頭比例,在原畫作空間中的細微構圖區域為思考,將藝術內容衍生 的欣賞價值,在適切的構圖區域與可辨識的前提效果下,作為擴增實境找尋具備美感體驗線索的構圖特徵之設計參考。

最後,融入擴增實境方式的藝術鑑賞過程,以問思引導內容作為觀者對畫作內容的賞析方式,原意上將藝術內 容的美感與知識轉換為引導文句,觀者事先解讀引導問題的要義,轉而在藝術作品的構圖裡,尋找可能是解答引導 問題的相關資訊,似乎能改善觀者可能漫無目的的隨意探索之狀況,失去鑑賞的意義焦點。由前述可知,引導問題 若為一題組,引導題的順序是否影響對畫作的搜奇與解迷過程,順序是否能輔助藝術鑑賞的過程?將是值得深思的 問題。

反之,以引導題來告知觀者的解迷方向,與擴增實境作為測試與辨識觀者所懷疑構圖特徵的操作方式相比較, 顯然觀者可不需透過擴增實境,亦可直接在藝術內容前,直接指出具備引導內容的解答訊息,其對應在構圖的何處 位置,以及與構圖內畫作特徵的關連。未來將繼續深入討論,期望將認識藝術畫作特徵的過程,整合於擴增實境科 技媒體的互動設計,引導出悅趣探究美感體驗的多元經驗。

<top>

 

致謝

 

本計畫感謝教與學中心的『提昇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效果研究計畫』之經費補助,以及劉耀暉同學的構思與執 行,特別感謝教育部的表演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研習計畫之承辦人勞小姐,以及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的 陳俊文老師之協助,得以完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