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1數位學習發展趨勢
學期研究主題之成果評語
組員 |
趨勢研究主題 (可連結下載) |
研究摘要 |
評語 |
李芸如 李子綺 |
|
Podcast是一種在網路上發佈聲音與影片文件,並允許用戶通過RSS聚合技術訂閱,以同步更新到使用者端的Web2.0技術。本文從介紹Podcast功能及特點談起,並指出Podcast在教育應用的現況和優勢,以展望播客在教育領域應用的前景。最後並提出現階段Podcast在教學應用上所面臨的問題,可作為之後教學應用的參考。 |
1.
Podcast資料詳盡豐富,具參考價值,文獻蒐集與業界實質意見能瞭解Podcast於國內外發展現況,助於趨勢觀察與分析。 2.
Podcast於國外迅速竄紅原因,其敘述略選不足,尤其在資訊科技與網路傳播模式之進展的面向上,應可再著墨。 3.
結論與建議清晰,但少有提及教學/學習內容之創新設計上,因應Podcast發展將有何趨勢變化。 |
黃子瓔 溫志帆 |
圖像化學習(graphics for learning)近年來已漸漸成為一種教學與學習策略的新趨勢;然而,無論是教師或學生,進行圖像化學習的前提是須先將文字轉換為視覺圖像來呈現,以作為相互表達與溝通的橋樑。另一方面,對於閱讀理解的研究也日趨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重視;然而,無論在任何學科或任何年齡層,對於對讀理解策略之成效評量皆採用文字方式作答。因此,本研究嘗試以因果關係文章之閱讀理解作為評量內,並以自由軟體Moodle作為網路平台,探討在Moodle 平台上實施圖像化作答方式之應用與可能性發展。 |
1.
研究主題創新有實質意義,文獻資料完整清晰,但部分文辭可再潤飾。 2.
因果關係的文章,並未說明閱讀理解的需求,譬如以文句前後關係建立因果邏輯推演,重點在觀者的歸納與想像,而以圖像表現闡述事件因果,其重點之一在圖像資訊是否設計清晰與完整,尤其在指示性質的符號。 3.
圖標號有錯誤。 4.
圖像化作答的實質(先天)問題是,評量結果圖像化自然不便於教學者/評分者,因此題型可能是申論題,而非簡單的回答題型。 5.
結論與建議撰寫模糊,其中評分系統之建議撰寫僅點到為止。未來moodle可以Liker
Scale來輔助評分者評價回答圖形(量),或結合共享畫面/儲存功能讓學習者瞭解評量狀況(質)。 |
|
施依君 吳怡珣 |
|
近年來由於科技媒體的進步,人和機器的互動不再侷限於「人-滑鼠-機器」的關係模式,聲控電腦、情意運算皆可說明滑鼠的地位漸漸被取代。教學模式除了傳統的面對面講授亦加入許多資訊媒體來輔助課堂教學,如電子白板、moodle平台等輔助科技,其中電子白板更是行之有年,但真正落實功能之教學卻不多,原因或許是經費補助不足、教師資訊能力待加強、也可能是電子白板之互動方式並不優於傳統模式。因此,本研究擬分析電子白板的現況沿革、歸納其不普遍原因,並根據科技媒體發展現況,探討電子白板未來人機互動之可能性。研究結果希望能使電子白板的互動模式更多元、能吸引教育團體採用,以發揮電子白板之真正功能。 |
1.
從摘要撰寫無法瞭解研究主題之重點,如探討電子白板進行合作式學習其人機介面的因素觀察為何? 2.
研究初期便指出電子白板並不普及,卻又要分析白板的現況與沿革,有點矛盾、未審先判之意味。 3.
文章標點符號、格式混亂,文句過多模稜兩可。文獻引用格式錯誤,未來宜加強撰寫與發表經驗。 4.
文中嘗試探討合作學習模式,也分析電子白板之人機互動模式,然卻未臻深入分析以電子白板為進行合作學習之教學環境與工具的可能模式,現3.2.2活動設計看不出有何關聯。 5.
整體來說,本文具研究與參考價值,也許資料整理/消化的時間再多些、多點實際教學現場的經驗,能讓本研究更趨於完整。 |
蔡宜良 |
智慧型代理人(intelligent agents)是近十年來的新興資訊技術與概念。網際網路興起,資訊的供給與需求大幅而快速地增加,上網搜尋資料,已成為現代人習以為常的活動之一。每當我們利用搜索引擎上網搜尋時,常常會出現大量資訊,而無法及時找到需要的資料。例如欲搜尋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的圖片,但又忘記他的名字時,透過搜索引擎找到圖片的機會亦相當低。因此這時正是使用智慧型代理人的時候,使用者只需告訴它需求,就可經由關鍵字和整合使用者輪廓找到資訊,同時省下嘗試錯誤的時間。本研究嘗試從智慧型代理人種類與功能應用分析,並結合網路交談工具─Plurk,探討其中之Plurk機器人作為學習代理人於網路學習中之使用時機與機制。 |
1.
摘要內容過多累述代理人之使用時機與特色,宜著重在代理人崛起與廣泛應用的現象,爾後導入Plurk進行社群聯繫、甚至學習應用的可能發展。 2.
前言敘述可掌握研究主題與發展,值得鼓勵。但文中似乎有引述他人的文字,如有需切實註明。 3.
本研究所指代理人同於許鈞南(2004)所提助教代理人,應以表1嘗試分析具有哪些特質,以便於研究成果之分析。 4.
Plurk介紹詳盡豐富,可增加對Plurk的機制與應用現況的理解,值得鼓勵。 5.
表4的Plurk機器人機制,其結果整理有助於代理人廣泛應用的理解(很好),然可再補述各機制的運作時機與學習行為反應況的關係。 6.
結論與建議中,其社群(主題)的分類,似乎會有實質上的困難,但文中未能詳盡說明所有Plurk作為教學工具的特點,對學習的幫助以及所面臨的可能困境為何。 |
|
謝駿榮 陳宏偉 |
博物館設立的目的主要是要展示古代文物及各學門知識性資料,導覽的形式藉由科技的輔助,使今日博物館形態具有很大的改變。目前導覽技術應用到的多半是使用虛擬實境、AR技術、PDA行動載具等方式做輔助,雖然影像模擬非常逼真,但還是只存在於載具當中,與學習者有阻隔的情形,學習者很難實際融入於學習情境當中,所以必須將以靜態為主的型態改變成為重感官集合運用,以「事件」及「行動」為主的參觀方式。因此本研究構思,在真實空間中,假以使用全像技術,以達到多感官互動,營造出真實全像環境與聲光的效果,讓學習者與週遭環境的互動產生深刻的體驗,有助於提高學習興趣與動機,可以加深學習印象。而本研究目的為: 1、評估利用全像技術營造出適合學習情境的可行性。2、學習者可以即時與展覽品或教學教材進行互動。 |
1.
研究主題創新有趣,但主題之對象是在博物館上,題目卻無法明顯看出。 2.
研究摘要之末,應說明本研究嘗試以全像技術之特質與發展,輔助學習過程有關強化認知與感官的可行性評估,不需引述內文的研究目的。 3.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撰寫草率,其動機敘述過於模糊,無法支持進行本研究的理由;目的敘述則過於口語,無法準確瞭解。如『假想透過PDA 與全像技術的即時性互動,可以幫助引導學習者瞭解空間位置與獲取展覽訊息的方法。』其目的是要瞭解學習者瞭解空間位置/展覽訊息的方法、還是全像技術的輔助特性? 4.
2.1.3全像技術目前的應用探討,僅圖像展現卻無法深入說明其應用效果,或者在引述全像之現況應用後,隨即可延伸至學習情境的應用,嘗試解析該技術應用效果與學習行為/反應的關聯。 5.
教學情境的論述說明,在特性介紹之後宜嘗試分析全像技術的輔助效果與其可能性。 6.
研究方法宜為『全像虛擬博物館之系統原型說明』,整體來說研究成果在導覽上著墨較多且細,在學習面向上探討相對不足。 |
|
朱璟淳 張藝樺 |
|
近年來電子書的興起而逐漸改變使用者的學習方式、消費模式,可見隨著技術的發展與內容提供的增加,使得電子書對使用者生活的影響逐漸加深。本研究探討自78年至97年間,共99篇國內博碩士論文中有關電子書之研究情形,並從基本資料、研究目的等方面,分析國內碩博士論文中關於電子書研究之現況與發展趨勢。 |
1.
初步研究成果應具參考價值,但摘要中應註明基本資料涵蓋範圍,如系所分類、研究主題、樣本或者研究方法與實作之成果。 2.
前言中,其研究成果之應用不僅希望對產業界提出建議,而在學界之研究趨勢上,同樣希望找出創新方向。 3.
表2電子書研究議題的其他,宜註明幾個無法分類的型式。表4-3末是指這麼多學校各有1篇的發表紀錄嗎?表4-4成果具參考價值,唯可惜未進行深入分析,其成果可瞭解系所性質之研究趨勢發展。 4.
整體研究成果若能分析媒體科技之創新發展,應能說明電子書研究主題的發展狀況,如新技術的發生後、才有應用效果的研究;而應用效果呈現瓶頸、產生革新的技術發展。 |
宋瑗玲 |
本研究就文獻中互動式電子白板(interactive whiteboard)之學習環境、學習形式、教學內容、以及師生互動四面向做深入探究。 輔以教學實證:「多采多姿的夢」。此課程為一以三年級學童為對象,設計於數位學習課程管理平台(Moodle)上之語文合作學習課程。 |
1.
本研究在教學現場的的創新教學設計上,可提供具體且啟發性的教學設計參考。但文中參考文獻之引用方式需注意規範。 2.
研究摘要撰寫未能貼近實質主題,尤以在研究成果之預期應用,希望能給人什麼參考效果。 3.
個人認為,研究動機宜多加強調研究者在教學現場實際應用所發現的問題,且該問題值得探究。 4.
研究結論具實質參考價值,唯除說明與探究電子白板在教學/學習上的影響,應可反觀對電子白板的發展、如系統功能、應用方式等的建議,以及在教學設計上提出因應之道。 5.
研究主題宜為『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國小語文科合作學習之成效探討』 |
|
魏綺亭 陳依琦 |
|
自1960年以來,擴增實境已逐漸使用於各個學科領域當中,但是目前並未針對國小七大領域學科的本質進行探究。因此,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的方式,並結合擴增實境的三大特性:1.結合真實與虛擬2.即時互動3.空間定位,針對國小八大領域融入擴增實境的特性做出探討,以期探討出最適合結合擴增實境的方式與學科,並探討融入擴增實境時,會遇到的困境與契機。 |
1.
研究摘要其動機與意圖明確,研究成果應可繼續參考。 2.
研究問題提出後,反觀後續研究所進行之探討成果,似乎忽略了許多學科領域的探討。 3.
研究方向與方法應具可行性,但研究未盡之處頗多,實為可惜。 4.
期待很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