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介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描圖器?就是一個大齒輪內有一個小齒輪,小齒輪上面會有一圈可以把筆放進去的孔,當我們的手移動筆,推動著齒輪轉動時,筆會在紙上留下齒輪移動的痕跡,這個齒輪之間的互動,就是相對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
<圖1>
描圖器大致分成大、中、小型轉輪、且包含著不同齒鋸數目的圓盤,藉由齒鋸間的相對關係而產生不同樣式的圖形。根據使用經驗,我們發現,當齒鋸數各為奇、偶數的差異時,整體線條會形成位差,若同為奇數或偶數時則沒有位差存在、且圖形較為簡化、。同時,圓盤與轉輪的齒鋸數的差異關係影響圖形的整體大小,差距愈大則圖形越大,且圖形的中心封閉區域亦較大。
點、線、面是幾何造形的基本形,而幾何造形可以視為點移動所留下的軌跡,每一種造形活動依時間的變化會產生不同的幾何形態。一條水平直線可以視為一個點從左向右或從右向左移動的軌跡集合;以鐘擺運動為例,將不同時間點下的鐘擺位置紀錄起來,會得到圓弧的造形;用正六角形為單位形,隨著時間向四周圍複製同樣的單位形,整體會得到類似蜂巢的造形;以一隻蝴蝶的運動為例,將不同時間點下蝴蝶飛翔的位置紀錄下來,可以得到某種特殊的曲線或造形。
 
相對運動除了一般常見的運動型態外,遞迴(recursion)是另一項重要的型態。在視覺設計的領域裡,經常運用數學運算來進行幾何造形創作,以獲得高度複雜、反覆、對稱、融合變形與秩序等視覺美感之形態,如眾所周知的碎形藝術(Fractals Art)。
「碎形」有破碎、不規則的含意,它用來研究邊線曲折、結構細膩、圖案複雜,但是卻具有「自我相似性」( self-similarity )的物件形態。像雪花、樹枝都是碎型的體現。我們可以仔細觀察一棵蒼茂大樹與它主幹上的樹枝、樹枝上的枝杈、葉脈的紋路,它們的形狀非常雷同,僅僅有大小與方位上的差異。
 
除了碎形藝術外,LOGO語言也曾用來創作有趣與複雜的幾何造形。LOGO是一種程式語言,在五O年代是一個像小海龜的機械裝置。六O年代,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一套LOGO編碼程序,可以讓小朋友輸入指令,讓這隻小海龜在地板上前進轉彎。八O年代以後個人電腦普及,小海龜也從地板遷居到了電腦螢幕上。專為兒童教育與激發兒童創造力,所設計的Logo語言也因此在美國日益普遍,直到現在,它仍然是建構式教育理念的重要教學工具。
相對運動之軌跡與構成是作者近年來致力發展的演算藝術(Algorithmic Art)型式,經由編輯相對運動型態、組成運動結構與操控運動參數,可以創造出多變、複雜與兼具秩序的幾何造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