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


本研究第二階段的後測方法,前四項與前測方法相同,唯獨後測在實驗對象的條件設定及研究方法多加上「影像分析圖」和「標籤雲(Tag cloud)」以了解語意產生對照圖像的位置以及語意產生的順序與多寡。

(一)實驗對象:

本研究對象以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學系一甲的班級隨機抽樣出10位同學參與測驗。由於,受測過程中,有一筆資料的回應與影像釋義較無關連性,故,第八筆的資料為無效資料,後兩筆資料則往前替補之。因此,總計共二位男同學以及七位女同學,年齡為18及19歲。

(二)實驗流程:

 本研究實驗流程從實驗對象為具有共同群體性質,並採取以一對一分開受測模式。訪談的過程中,以錄影及紙筆方式紀錄。首先,先講解訪談的流程與問題,並以口語測問方式理解受測者語意聯想的經過與對照影像位置。受測者反應時間若開始猶疑時,即中斷記錄並以口語方式詢問是否還能聯想出相關語意。此一作法為避免受測者經由長時間思考或是受到外在因素而影響到受測結果,故,受測時間為第一反應時間為主。

(三)研究方法:

 1.subject-w-form:
根據受測結果,以表格方式完整紀錄訪問受測者的先後順序及產生語意的順序。從此表格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每一位受測者聯想語意的順序及多寡。此表格為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的根基,提供後續詞頻表及Spreading activation等的產出。

2.詞頻表:
根據前述之subject-w-form,統整出所有受測者之語意產生頻率。以分類方式,找出相同字義者,以統一之關鍵字概述之。藉此了解該影像傳達相關字詞的概況。

3. Spreading activation:
運用Spreading activation紀錄受測者闡述語意詞彙的激發點與其順序。中間以受測者代號為主,以順時鐘順序繪出語意產生的順序,其特點為分析受測者對於影像聯想力的近到遠順序。

4. KJ法與Semantic map:
首先運用KJ法的方式,將所有受測者闡述對於該影像的語彙產出,僅將前述整理出的相同語彙關鍵字紀錄於紙卡上,進行類別分類。接著,以KJ法結果,將之分類為數個Node,其中,需要包含其整組的屬性類別分類,並以pathway來排出與影像之關聯性強度。該研究方法僅能得知語意與圖像間的連結強弱,並無法得知語意產生的順序。

5.畫面座標圖分析(後測新增):受測者各別詞彙座標
在訪談的過程中,有請受測者試著指出語意產生的因素是由於觀看到影像的哪一部分,因此,此一研究方法即是將受測者之所有語意的產生,對照於影像本身來瞭解影像的哪一部分讓受測者產生語意聯想,遂繪製成受測者各別詞彙座標。

6.標籤雲(Tag cloud) (後測新增):
標籤雲(Tag cloud)的用意為將所有語意以質與量的方式呈現之。透過此方式形成的圖表分析可以得知,語意趨勢變化,此未含實際數據的結果。由於KJ法僅能讓人了解語意與圖像間的強弱關係,因此,需要佐以標籤雲(Tag cloud)來輔助了解整體順序及語意聯想的重複性多寡,藉此,也能了解所有受訪者共同的第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