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image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
~指導老師:廖冠智 博士
~研究生: 薛永浩 林育伶
 
 
 

八.研究結論
  
一:受試者觀看圖像的角度不同,關鍵字詞出現順序有所不同

  觀察受試者回答的關鍵字詞順序中可發現每個人觀察的方式不盡相同,大致上分為三類:(1)圖像由上而下的觀察方式(2)由物體大至小觀察(3)由圖像中央往外發散觀察。

二:受試者容易從圖形出發,透過聯想力而引導出故事性的敘述

  在施測過程中發現受試者會以一個語詞為出發點而勾勒出一整個故事性的敘述,將圖形中所見的物件描述成一個故事,而將物件出現合理化。例如:一個女人想跳下谷底,站在懸崖邊,因為手斷掉絕望而想尋死,但看到遠方的三隻狐狸後,心情轉變就不想死了。

三:受試者觀看圖像的空間概念不盡相同


  大多受試者觀看圖像時,皆會被圖像制約而將右上方的動物視為天上飛的鳥類,然而有受試者表示圖像上方的三隻動物為狗或狐狸,表示其將畫面空間立體化,背景色轉變為道路,因此三隻動物轉變為在地上奔跑的狗或狐狸。

四:抽象圖形不一定帶來的是抽象的關鍵字詞

  抽象意涵的圖形經施測後發現受試者所觀察到的語詞大多為具像的語詞,雖有情緒的抽象語詞,但在比例上仍較少。雖抽象語詞較無具像的語詞多,但抽象語詞所代表的情緒卻是與詩詞內容相符合。


五:前後測差異之探討

   在語意網絡分析上可發現其不同處在於前測有較多的想像性字詞出現,而後測較偏向於具象層面的描述,而相同處都會有想像故事情節的狀況發生。其表示雖因受試年齡層不同而有不同的詞彙表達方式,但在觀看圖像時故事性引導的方式卻不因年齡不同而有所改變。

六:未來建議:

  於此次參與施測的過程中,透過嘗試錯誤的方式得到許多的心得,以下分為幾點提供一些建議給未來施測時作為參考:

1. 施測環境的設置:

   施測環境的設置應為一個正式但不帶給受試者壓力的環境,前測施測的環境較不嚴謹,在一個輕鬆而零碎的地點與時間下進行施測的動作,同時記錄方式採取在受試者面前紀錄,受試者可以同步觀察到先前回答的內容,如此可能造成受試者回答時容易有隨便應付的成份產生。反觀後測的施測環境雖在教室中施測,但環境氛圍帶給受試者一個較為緊張的情緒,加上記錄方式採取將錄音儀器擺放在受試者面前記錄,因此受試者可能會產生謹慎回答的情況產生。
 
2. 施測對象的選擇:

  前後施測對象背景應該選擇相同背景較為恰當,否則在施測的結果上會因為更多外在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受試結果分析上會有誤差的產生,這也就是控制變因的重要性。從此次施測的結果來看,大學生與國中生在圖像的體會與語意詞彙的表達上有明顯的不同,因此很難將其視為一體而言。

3. 施測提問的一致性:

  在施測前一定要先說明清楚施測的緣由、方式等條件,讓受試者了解如何進行測試。同時必須要保持一致性的說明,不能因受試者不同而有不同的說明或記錄方式,此小地方皆會造成極大的差異。




 
      Copyright (c) 2011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 NHCUE ELT 學生 薛永浩 林育伶 製作